碳离子放射治疗泪囊区肿瘤1例

发布来源:武威重离子中心 放疗五科供稿
发布时间:2025-03-10 15:07:03
字体:

碳离子放射治疗泪囊区肿瘤1例

胡廷朝1   张耀玲1*   王新兰1  张天娥1 马淑萍1 童宗泽1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病区,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武威重离子中心,邮编:733000,手机:13893540404,E-mail:956915435@qq.com,单位电话:0935-6988064

通信作者: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病区,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武威重离子中心,邮编:733000,手机:18793510596,E-mail:952636762@qq.com,单位电话:0935-6989701

摘要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45岁,明确诊断为右泪囊区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采用碳离子治疗后疗效观察(安全性和有效性)。

症状体征:患者右侧鼻根处可见一圆形肿物,约绿豆大小,伴有流泪症状,无红、肿、疼痛、明显分泌物,无视物模糊,无头痛、恶心、呕吐,无眼眶部胀痛感,无虹视、复视及视物变形。

诊断方法:眼眶MRI、内窥镜下行右泪囊区肿物活检术、PET-CT。

治疗方法:碳离子放疗64Gy(RBE))/16f,治疗于2022年7月20日开始,2022年08月12日结束,其间给予4周期西妥昔单抗周方案靶向治疗,白蛋白紫杉醇 300mg d1,顺铂30mg d1-2,40mg d3化疗2周期。

临床转归:在放疗结束时、结束后3个月评价疗效为PR,放疗后2年评价疗效为CR,RTOG急性放射皮肤损伤分级1级;CTCAE-V5.0不良事件标准:放射性皮肤炎 1级。放疗后2年未观察到眼毒性,如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视神经、视网膜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适合阅读人群:  放疗科 眼科

【关键词】 泪囊区肿瘤;碳离子;放射治疗

引言

泪囊肿瘤是一类罕见但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肿瘤,常见于泪囊和泪腺部位。绝大多数为原发性肿瘤,目前对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少数与长期泪腺慢性炎症紧密相关,以泪腺上皮癌最为常见,发病率约占眼眶肿瘤的10%,是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1]。目前通常采用保留眼球手术联合术后放疗、化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以最大限度保留眼球功能同时控制肿瘤[2-3]。放疗在术后和未手术患者的局部治疗中起重要的作用,常用术后放疗手段包括光子外照射放疗[4]、近距离放疗和质子外照射放疗[5-6]。光子放射治疗虽然能有效控制肿瘤,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大,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等严重并发症,碳离子比质子半影更小、布拉格峰更窄[7],更加适用于体积小且位置表浅的泪囊泪腺肿瘤。碳离子放射治疗的相对生物学效能(RBE)较高,意味着在相同剂量下,碳离子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更强。目前关于碳离子放射治疗泪囊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较少,但已有的研究表明,碳离子放射治疗在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一例碳离子治疗泪囊恶性肿瘤疗效进行分析,从而为治疗泪囊恶性肿瘤可能具有剂量学与生物学双重优势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44岁,因“发现右眼眶肿物6月”就诊,患者于2022年1月行眼部MRI检查示:右侧泪囊区结节,考虑恶性病变,不除外泪囊癌可能;并鼻内窥镜下行右泪囊区肿物活检术,术后病检提示:(右泪囊区)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明确诊断后选择中医治疗,症状略有改善。于2022年6月患者发现右眼眶肿物逐渐肿大隆起,于2022年07月03日就诊于我科,根据病检、PEC-CT结果及五官科检查,明确诊断为:右侧泪囊恶性肿瘤 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Ⅲ期 KPS评分:90分。治疗前肿瘤大小为(16mm×22mm×28mm)(图1).行碳离子放疗64GyE/16f,治疗于2022年7月20日开始,2022年08月12日结束,其间给予4周期西妥昔单抗周方案靶向治疗,白蛋白紫杉醇 300mg d1,顺铂30mg d1-2,40mg d3化疗2周期,治疗结束后2年肿瘤完全消退(图2)。

二、放疗计划实施

碳离子放疗计划:患者取仰卧位,真空袋及热塑膜固定,采用CT联合核磁定位,将CT定位图像与核磁定位图像融合后勾画靶区,GTV勾画为CT及核磁T1增强可见的右侧泪囊病变,CTV包含GTV、右侧内直肌、右侧筛窦、右侧上颌窦,PTV1为GTV+0.3cm,PTV2为CTV+0.3cm.处方剂量:PTV1 D95%:64Gy(RBE)/16fx,PTV2 D95%:56Gy(RBE)/14fx,OAR剂量限制:右眼:Dmean≤30Gy(RBE),右侧晶体:左眼:Dmax≤9Gy(RBE),脑干:Dmax≤54Gy(RBE),右侧视神经:D50%≤56Gy(RBE),右颞颌关节:Dmean≤35Gy(RBE),视交叉:Dmax≤54Gy(RBE),左眼:Dmean≤35Gy(RBE),左侧晶体:Dmax≤0Gy(RBE),(图3)。

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评价标准: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评估标准评价疗效,RTOG急性放射损伤评价急性放射性毒性;CTCAE-V5.0评价不良事件。

结果:在放疗结束时和结束后3个月评价疗效为PR,放疗后2年评价疗效为CR(见表1),RTOG急性放射皮肤损伤分级1级;CTCAE-V5.0不良事件标准:放射性皮肤炎 1级(见表2)。

wuwei

图1:治疗前(16mm×22mm×28mm

wuwei

图2治疗后2年(病灶完全消退)

wuwei

图3:第一程水平野:处方剂量 PTV 56Gy(RBE)/14fx,第二程垂直野:处方剂量 PTV=8Gy(RBE)/2fx。

表1:疗效评价

时间基线期治疗结束时结束后3月结束后2年
最大直径(mm)281614病灶完全消失
疗效评价PRPRCR

表2:急性毒性反应

急性毒性反应与不良事件
急性毒性反应分级发生时间持续时间
G1G2G3G4
皮肤2022-07-122月
与放疗相关性不良事件分级放疗相关性发生时间
G1G2G3G4
眼损伤很可能相关治疗-治疗结束
鼻出血很可能相关治疗-治疗结束

结论

碳离子作为泪囊区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案,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明显。

讨论

碳离子放射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放射治疗技术,在治疗泪囊恶性肿瘤方面显示出了显著的剂量学优势和潜在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总体生存率,同时减少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8]。在一项研究中,眼部肿瘤接受碳离子放疗的患者3年总生存、无病生存和局控率分别为88.2%、84.8%和94.7%[9]。此外,治疗后青光眼的发病率较低,表明碳离子治疗在避免严重并发症方面有一定优势。Skinner等[10]的研究总结了46例泪器部位上皮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随访数据,发现接受碳离子治疗的患者在保留眼球功能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急性和远期放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Mizoe等[11]的研究显示,碳离子治疗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并且未增加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碳离子治疗泪囊泪腺肿瘤可能具有剂量学与生物学双重优势。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碳离子放射治疗在泪囊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最佳应用方案,以及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使用,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Mohite A, Jenyon T,Manoj B,et al. Pseudodacryocystitis:paediatric case series of infected atypical ethmoid air cells masquerading as recurrent dacryocystitis. Eye (Lond).2017;31(4):657-660. doi:10.1038/eye.2016.282

[2] Woo KI,Kim YD,Sa HS, et al. Current treatment of lacrimal gland carcinoma. Curr Opin Ophthalmol. 2016;27(5):449-456.

[3] Shields JA, Shields CL, Epstein JA, et al. Review: primary epithelial malignancies of the lacrimal gland: the 2003 Ramon L. Font lecture. Ophthalmic Plast Reconstr Surg. 2004;20(1):10-21. doi:10.1097/01.IOP.0000103003.87842.BB

[4] Esmaeli B, Yin VT, Hanna EY, et al. Eye-sparing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crimal gland carcinoma. Head Neck. 2016;38(8):1258-1262. doi:10.1002/ hed. 24433

[5] Shields JA, Shields CL, Freire JE, et al. Plaque radiotherapy for selected orbital malignancies: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the 2002 Montgomery Lecture, part 2. Ophthalmic Plast Reconstr Surg. 2003;19(2):91-95. doi:10.1097/01.IOP.0000056020.66654.33

[6] Holliday EB, Esmaeli B, Pinckard J, et al. A Multidisciplinary Orbit-Sparing Treatment Approach That Includes Proton Therapy for Epithelial Tumors of the Orbit and Ocular Adnexa.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6; 95(1): 344-352. doi:10.1016/ j.ijrobp. 2015.08.008

[7] 瞿婕,田朕,吴天添,等. 泪囊肿瘤研究进展[J]. 临床眼科杂志, 2022,30(04):379-383.

[8] Skinner HD, Garden AS, Rosenthal DI, et al. Outcomes of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lacrimal apparatu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experience. Cancer. 2011;117(12):2801-2810. doi:10.1002/ cncr.25813

[9] Nobutaka,Mizoguchi,Hiroshi,Tsuji,Shingo,Toyama,Tadashi,Kamada,Hirohiko,Tsujii,Yuko,Nakayama,Atsushi,Mizota,Yoshitaka,Ohnishi,Working Group for Ophthalmologic Tumors.Carbon-ion radio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primary or postoperative recurrent epi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lacrimal gland.[J].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Therapeutic Radiology and Oncology,2015,114(3):373-7

[10] Mizoe JE, Tsujii H, Kamada T, et al. Dose escalation study of carbon ion radio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head-and-neck cancer.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4;60(2):358-364. doi:10.1016/j.ijrobp.2004.02.067

wuwei


让我们联系您

陇ICP备 160024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