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甘肃特色文化习俗,领略地域魅力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5-05-13 22:34:59
字体:

探秘甘肃特色文化习俗,领略地域魅力

甘肃,这片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的土地,不仅拥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如纵横交错的山脉、悬殊的海拔落差,以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还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甘肃孕育出了诸多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甘肃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甘肃,探寻那些独特的文化习俗。

古老质朴的岁时习俗

wuwei

除夕:阖家团圆,辞旧迎新

除夕,在甘肃俗称“年关”,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午后,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将庭院和室内外环境整理得干干净净,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随后,人们会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威风凛凛的门神、精致的半帘子,还会在门楣上悬挂用彩纸剪成的“门钱子”,象征着财源广进。傍晚时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这顿饭不仅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饺子(象征团圆),还要有一道名为“合菜”的菜肴,由多种蔬菜炒制而成,寓意着合家欢乐、和谐美满。年夜饭后,长辈会给晚辈分发压岁钱,孩子们则会穿上新衣,燃放烟花爆竹,整个村庄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wuwei

元宵灯会:火树银花不夜天

凉州人过春节,到正月十五闹花灯才算结束。正月十五,民间叫元宵节,这个节日最突出的景观,就是围绕张灯、赛灯、赏灯等一系列“灯”事活动而展开,因而也称“灯节”。凉州元宵灯会历史悠久,据说是从汉朝留下来的传统。每到元宵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花灯争奇斗艳,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龙灯、凤灯,有寓意五谷丰登的麦穗灯、玉米灯,还有充满童趣的生肖灯、卡通灯等。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赏灯、猜灯谜、放河灯,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幸福。

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

wuwei

wuwei

凉州贤孝:说唱千年的劝善之声

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流布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乡及毗邻地区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曲艺说书形式,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末明初。传说“凉州贤孝”源自西夏,是党项羌人用于加强思想教育、宣扬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种服务工具。历史上凉州贤孝的演唱者多为盲人,师徒相承,口传心授。其内容主要以表演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教化人们“处世为贤,居家尽孝”,故称“贤孝”。演唱者手持三弦,自弹自唱,唱腔委婉凄楚、悲怆哀怨,既能讲述历史故事,也能反映社会现实,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wuwei

wuwei

攻鼓子舞:铁马金戈的西部鼓魂

攻鼓子舞又名凉州攻鼓子、武威攻鼓子,是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的一种传统鼓舞形式,被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汉唐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以鼓为道具,以滚法为主要击鼓表演手段,两人一对,五对一组,表演时阵法多变,舞步和谐,干净利落,稳健大方。表演者头戴黑幞帽,左右两侧插上野雉翎,身着黑色太保衣,下穿灯笼裤,脸上涂脂擦粉,眉毛画得粗黑且上翘,俨然古代武士的装束。其舞蹈动作刚劲有力,队形变化万千,如“猛虎出山阵”“双将对斗阵”“四门兜底阵”等,气势恢宏,震撼人心。攻鼓子舞不仅展现了武威人民的豪迈气概,也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多元融合的民族风情

华锐藏族民歌:雪域高原的天籁之音

华锐藏族民歌是流传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华锐藏族居民中的一种民歌形式,以唱词洗练、富有文学性、旋律优美动听而著称,是华锐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华。其内容涵盖了历史传说、爱情婚姻、劳动生产等多个方面,代表作品有《创世纪》《珠东论战》《格萨尔大王歌》等。华锐藏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常常伴随着舞蹈和乐器演奏。在天祝藏族自治县,每当节日或庆典活动时,藏族同胞们都会身着盛装,唱起华锐藏族民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wuwei

天祝唐卡:藏文化的艺术瑰宝

藏族唐卡(天祝唐卡)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顶起了藏文化传播的半壁江山。它以天然矿物颜料为主要材料,绘制在画布或绢布上,内容多为佛教题材,如佛像、菩萨像、宗教故事等。唐卡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起稿、上色、勾线、装裱等多个步骤,每一幅唐卡都凝聚着画师的心血和智慧。天祝唐卡的色彩鲜艳、线条细腻、构图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在天祝县草原深处,以积雪和山峰为背景的藏族部落中,紫铜般泛着朴素、古老而神秘光芒的藏式建筑里,蕴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成为藏民族以及全人类最具精神内涵和神秘色彩的珍贵财富。

敦煌文化:大漠中的璀璨明珠

敦煌,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城,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闻名于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所在地,敦煌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圣地,更是多元文明交融的见证。以下从历史遗迹、艺术瑰宝、民俗活动等方面,深入探寻敦煌的独特文化。

wuwei

莫高窟:千年佛国的艺术史诗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的营建,形成了庞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壁画题材广泛,涵盖佛教故事、经变画、供养人画像等,其中飞天、九色鹿等形象成为敦煌文化的象征。例如,第285窟作为现存最早有明确建窟纪年的洞窟,其壁画融合了佛教、道教和世俗生活元素,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莫高窟的彩塑艺术更是一绝,采用木骨泥塑和石胎泥塑技法,历经千年仍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wuwei

wuwei

敦煌曲子戏:流淌在市井中的千年雅韵

敦煌曲子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融合了秦腔、眉户等艺术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表演形式分为舞台彩唱和地摊坐唱两种,唱腔丰富多样,既有欢调的明快活泼,也有悲调的哀怨凄凉。剧目题材广泛,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间生活,如《磨豆腐》《大保媒》等,语言诙谐幽默,充满生活气息。

如今,敦煌曲子戏依然活跃在民间。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期间,莫高窟前的庙会上总能听到曲子戏的悠扬唱腔,当地居民和游客围坐在一起,欣赏艺人的精彩表演。

wuwei

敦煌彩塑:指尖上的佛国世界

敦煌彩塑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遐迩。匠人们以红柳、芦苇为骨架,用澄板土和细沙混合的塑泥塑造佛像,再通过上色、贴金等工艺赋予其神采。彩塑种类丰富,包括圆塑、浮雕、影塑等,其中圆塑是最常见的形式,如第194窟的菩萨像,体态丰腴、神情温婉,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在敦煌研究院的保护下,彩塑制作技艺得以传承。近年来,研究院还推出了彩塑临摹体验活动,让游客亲手制作小型彩塑,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武威重离子医院可在文化活动中引入彩塑体验项目,邀请专业匠人指导患者和家属创作,不仅能缓解治疗压力,还能增进对敦煌文化的了解。

敦煌民俗:穿越千年的文化密码

wuwei

四月八浴佛节:佛诞之日的心灵洗礼

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敦煌人将其视为重要节日。这一天,莫高窟会举办盛大的浴佛庙会,人们焚香礼佛、绕佛祈福,并用香汤沐浴佛像,祈求平安吉祥。除了宗教仪式,庙会还融入了曲子戏表演、民间手工艺展示等活动,成为敦煌人聚会交流的盛会。2025年浴佛节期间,敦煌当地居民可凭有效证件参观莫高窟第96窟,并参与燃香、绕佛等传统民俗活动。

 wuwei

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文明互鉴的桥梁

自2016年起,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每两年在敦煌举办一次,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和艺术家参与。展会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主题,通过展览、演出、论坛等形式,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例如,第七届文博会以“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核心,展示了敦煌壁画临摹作品、非遗手工艺品等,同时举办了国际文化创意产业论坛。

敦煌,这座沙漠中的文化绿洲,以其独特的艺术、美食和民俗,成为甘肃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正如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所说:“敦煌文化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人类文明的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让我们联系您

陇ICP备 160024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