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答疑】人体沉默的杀手——肝癌

发布来源:甘肃省武威医学科学院
发布时间:2024-08-14 23:00:00
字体:

人体沉默的杀手——肝癌

当前,肝癌在我国众多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高居第四位,而在致死率排行榜上,更是连续多年稳居次席,这一严峻现状对我国民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

尽管肝病医学界的专家们对肝癌的早期筛查给予了高度重视,遗憾的是,肝癌的早期诊断率仍然极低,这一现状直接导致了其病死率远超其他类型的肿瘤。深究其中缘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肝癌在早期阶段往往缺乏明显的症状表现,患者难以凭自身感受察觉,从而错过了宝贵的早期治疗时机。这一现象凸显了提高公众对肝癌早期预警信号的认识、加强定期筛查以及推进诊疗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wuwei

今日,让我们携手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肝胆中心肝病二科梁春辉主任,一同深入探索并揭开那个潜藏于人体内、常被忽视的沉默杀手——肝癌的神秘面纱。在梁主任的专业引领下,我们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肝癌的复杂性与严峻性,共同为提升公众健康意识、早期发现与治疗肝癌贡献一份力量。

wuwei

Q:梁主任,请问早期肝癌为什么不会痛?

A:观看过《焦裕禄》的观众,无不为影片中焦裕禄以椅背支撑肝脏以缓解肝癌剧痛的一幕动容。然而,需明确的是,肝癌患者的体验并非千篇一律;并非每位肝癌患者都会遭受肝区疼痛的折磨。实际上,肝癌的初期往往隐匿于一系列非特异性、普遍性的症状之中,如体重不明原因下降、全身乏力等,这些症状在多种癌症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初期阶段均可能显现,因而缺乏直接的指向性。

至于肝区的疼痛,它虽作为肝癌的一个标志性症状存在,但在疾病早期,这种疼痛往往极其轻微甚至难以察觉。只有当肝癌进展至晚期,肿瘤体积显著增大,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或侵犯时,疼痛才会变得显著而难以忽视。因此,对于肝癌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我们不能仅凭肝区疼痛的有无来判断,而应结合多种临床信息,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检查评估。

肝癌的疼痛特性可归结为两大显著要点:其一,疼痛往往不伴随小肝癌的出现,而是当肿瘤发展至较大规模时,即大肝癌阶段,才会显著显现。其二,这一疼痛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治疗难度的增加——在尚未感到疼痛之时,肝癌有可能通过及时干预实现根治;而一旦疼痛显现,往往意味着病情已进入较为严重的阶段,彻底治愈的难度便大幅增加。

wuwei

由于肝脏本身并不具备直接的痛觉神经,因此当肝癌尚处于微小阶段,在肝内悄然生长时,患者往往难以察觉任何疼痛不适。这种隐匿性使得定期的健康检查与复查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小肝癌很可能在无声无息中逐渐壮大。

当肝癌体积显著增大,尤其是直径超过10厘米时,其膨胀不仅改变了肝脏的内部结构,还可能对外层的肝包膜产生强烈的牵拉作用。肝包膜,作为肝脏的外层包膜,其上分布有痛觉神经,因此当它被日益膨胀的肝癌所撑开时,就如同不断充气的气球,表面张力逐渐增大,进而引发剧烈的疼痛感。

遗憾的是,当这种因肝癌生长而导致的疼痛显现时,往往已标志着病情进入了难以逆转的晚期阶段。此时的大肝癌,其治疗难度与预后效果均远不及早期发现的小肝癌。因此,强调定期体检与复查的重要性,旨在鼓励人们及早发现并干预肝癌,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存质量。

Q:梁主任,患肝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A:患肝癌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发肝癌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其致病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HBV可整合入人体肝细胞的基因组中,若整合位置恰好位于能激活致癌基因或抑制抑癌基因的关键区域,则可能触发肝癌的发生。二是乙肝的反复发作会导致肝脏逐渐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在肝硬化阶段,肝细胞的无序生长增加了恶变的风险,最终导致肝癌的形成。

长期过量饮酒:饮酒是另一个确凿的肝脏损伤因素,它能独立导致肝硬化乃至肝癌的发生。现有研究表明,男性每日摄入超过40克酒精(女性则减半),持续5年后即面临酒精性肝病的风险。若不及时干预,酒精性肝病最终可能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wuwei

40克酒精听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根据换算,这相当于约2两50度的白酒或2瓶啤酒的量,足以对肝脏造成潜在威胁。因此,戒酒不仅是保护肝脏的关键技能,更是维护健康生活的必要选择。理想的状态是彻底远离酒精,做到滴酒不沾;若实在难以避免,也应将饮酒限制在特殊场合,如聚会时浅尝辄止,避免独自饮酒,这体现了对健康的自律与尊重。

肥胖问题:脂肪肝已成为我国城市中极为普遍的肝病,其发病率高达20-30%,远超乙肝,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脂肪肝的成因简单直接——摄入过多而运动不足,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这不仅影响体态美观,更首当其冲地损害肝脏健康,引发脂肪肝。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成功控制了因肥胖导致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风险,脂肪肝仍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为肝硬化乃至肝癌。更为棘手的是,脂肪肝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依赖于减肥这一非药物手段。因此,保持健康体重,合理饮食,增加运动,是预防和治疗脂肪肝、保护肝脏免受肝癌威胁的重要途径。

wuwei

黄曲霉毒素,尤其是其高毒性变体B1,是一种公认的强烈致癌物质,专门针对肝脏细胞,能够诱导DNA发生错误修复,进而引发严重的DNA突变,增加肝癌风险。我国肝癌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现象:在某些地区,居民膳食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程度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发现进一步巩固了黄曲霉毒素作为肝癌重要诱因的地位。

早在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便已将黄曲霉毒素列为一级致癌物,这是对其天然存在且毒性极强特性的权威认定。黄曲霉毒素广泛污染粮油及其加工制品,包括但不限于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以及棉籽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来源。因此,加强对黄曲霉毒素的监测与控制,减少其在食品链中的传播,对于预防肝癌、保障公众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Q:梁主任,如何早期发现肝癌?

A:所谓的早期肝癌,通常指的是在疾病初期阶段,患者尚未出现任何明显症状,仅通过精细的影像学检查得以发现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单发性肝癌。这一阶段的肝癌,得益于其较小的体积和局限的病灶,具备极高的治愈潜力。通过外科手术或微创射频消融术等先进治疗手段,早期肝癌往往能够实现根治性切除或消融,从而彻底清除病灶。

对于成功接受恰当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早期肝癌患者而言,其未来的预期寿命及生活质量均有望恢复至与未患肝癌人群相当的水平,实现近乎完全的健康恢复。因此,针对肝癌的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复查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及早发现尚处于微小阶段的肝癌病灶,更是实现早期干预、根治疾病、保障患者长期生存质量的最有效途径。

wuwei

在肝癌尚处于极微小阶段时,人体往往难以察觉其存在,因此,对于高风险群体而言,定期进行筛查成为了及早发现小肝癌的关键。当前,最为高效、可靠且经济适用的肝癌筛查策略,便是每半年实施一次肝脏超声检查结合甲胎蛋白(AFP)的血液检测。这种联合检测方式能够精准捕捉直径约一厘米的小肝癌,其检出率高达60%至70%,为早期干预提供了宝贵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在筛查过程中,无论是超声检查还是甲胎蛋白水平出现异常,均应立即采取进一步行动,如进行pet-CT或增强核磁共振扫描。这些高级影像检查手段,作为早期肝癌诊断的金标准,能够更为精确地揭示病灶,为患者的及时治疗赢得宝贵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规律的筛查与科学的诊断流程,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发现并应对小肝癌,从而提升治疗效果与患者生存率。

Q:梁主任,请问肝癌如何预防?

A: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至关重要。将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与肝脏超声检查有机结合,已成为当前既经济又高效的早期肝癌筛查方案。对于属于高危范畴的人群而言,建议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这样的全面体检,以实现对潜在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均衡饮食,守护健康。在日常饮食中,应尽量减少咸菜等腌制食品的摄入,这些食品中可能含有较高的盐分及潜在的有害物质。同时,严格避免食用任何霉变食物,它们含有强烈的致癌物质。此外,戒烟限酒也是维护肝脏健康的重要措施,烟酒对肝脏的损害不容忽视。

积极接种疫苗,预防先行。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及其可能引发的慢性疾病乃至肝癌的有效手段。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从而为个人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总结

肝癌是多因素(如:乙肝、饮酒、肥胖、黄曲霉)导致的恶性肿瘤;对于存在高危人群,应每半年筛查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从而早发现、早治疗。而直径小于3厘米的单发肝癌,则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根治。

wuwei

武威医科院肝胆中心现为全国肝胆病防治技术示范基地,可全面开展肝胆病领域保肝、抗病毒、人工肝、外科手术、介入、微创、碘粒子植入、靶免、细胞免疫及干细胞移植治疗等临床及科研工作,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可完美实现肝胆病综合诊疗及全程管理的单病种中心。中心承担多项真实世界研究项目及多个国家级惠民项目,建立了国际国内疑难重症肝病知名专家会诊平台,同时也建成了甘肃省首家糖尿病肝脏病共管中心,惠及了更多肝胆病尤其是疑难重症肝病患者以及肝脏相关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等患者。

  • 就诊地址:肿瘤医院中心院区(市区):张文华副院长门诊三楼305室(周一、周三上午)、肝病内科门诊二楼216室、三楼311室,肝胆外二科门诊三楼322室。
  • 重离子院区: 肝病内科门诊二楼W210室、W211室,肝胆外二科门诊一楼126A室。其他医生办公区住院部2号楼肝胆中心二楼。
  • 温馨提示:(以上具体坐诊详见排班表!)
  • 咨询电话:周子英护士长:18903957717

                   杨丽霞护士长:13809356120

                   张晓燕护士长:13639359127

让我们联系您

陇ICP备 160024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