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色素沉落到老烂腿:细说下肢静脉曲张并发症
从色素沉落到老烂腿:细说下肢静脉曲张并发症
下肢静脉曲张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不少人觉得只是腿上多了些 “青筋”,不疼不痒就不用管。但实际上,这种静脉瓣膜受损、血液淤积的问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从皮肤变色到反复溃疡,这些看似独立的症状,背后都与静脉曲张的进展密切相关。
一、皮肤色素沉着:
从微红到褐黑,静脉在 “染色”

很多静脉曲张患者会发现,小腿内侧或脚踝处的皮肤慢慢变了颜色:起初是淡淡的微红,后来逐渐变成褐色、深褐色,甚至像被 “污渍” 染过一样。这其实是血液淤积的 “后遗症”。当静脉瓣膜失效,血液长期淤积在下肢静脉中,静脉压力会持续升高。这会导致红细胞 “挤破” 血管壁,跑到周围组织里。红细胞破裂后释放出的含铁血黄素,是一种棕褐色的物质,长期沉积就会让皮肤变色。这种色素沉着一旦出现,就很难完全消退,而且往往意味着静脉曲张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皮肤的营养供应开始出现问题。
应对这种情况,关键是控制静脉压力:尽早穿医用弹力袜,减少长时间站立;休息时抬高双腿,帮助血液回流。如果色素沉着范围扩大,要及时就医,通过药物或微创治疗改善静脉功能,阻止进一步恶化。
二、湿疹与瘙痒:
不是普通皮肤病,根源在静脉

“腿上总是痒,起了一片小疹子,涂了好多药膏都没用。” 这可能不是普通的湿疹,而是静脉曲张引起的 “淤滞性湿疹”。
血液长期淤积会导致下肢皮肤的微循环变差,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出,同时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这时候,皮肤就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伴随剧烈瘙痒。患者忍不住抓挠,还可能抓破皮肤,引发感染。
这种湿疹很 “顽固”,单纯用止痒药膏只能暂时缓解,必须从根源解决静脉曲张问题。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热水烫洗、过度抓挠,穿宽松透气的裤子减少摩擦;同时配合弹力袜和静脉活性药物,改善局部循环。如果湿疹反复发作,建议尽早通过微创手术治疗修复受损静脉。
三、血栓与浅静脉炎:
红肿热痛,警惕 “条索状硬块”
静脉曲张患者的静脉里,血液流动缓慢且淤积,也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出现在浅静脉时,会引发浅静脉炎,这是一种常见且痛苦的并发症。
患者会突然发现腿上的 “青筋” 变得红肿、发热,摸起来像一根硬邦邦的 “条索”,一碰就疼。这是因为血栓刺激静脉壁,引发了炎症反应。虽然浅静脉的血栓很少脱落导致肺栓塞(风险远低于深静脉血栓),但疼痛和肿胀会严重影响生活,还可能反复发作。
出现浅静脉炎时,要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开具抗凝药物防止血栓扩大,同时建议局部冷敷、抬高患肢缓解症状。最好通过手术去除病变的静脉,避免再次形成血栓。
四、血管破裂出血:
看似突然,实则 “积劳成疾”
在静脉曲张的并发症中,血管破裂出血看似突发,实则是静脉长期受损的结果。由于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血管壁会逐渐变薄、变脆,加上皮肤因缺血缺氧而变得脆弱,一旦受到轻微外力(比如碰撞、抓挠,甚至不经意的摩擦),就可能导致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
这种出血有个特点:出血量可能较多,且因为静脉压力高,血液会持续渗出,不容易自行止住。更危险的是,有时出血可能发生在夜间,患者睡着时不知不觉出血,甚至因失血过多而惊醒。不过好在静脉血压力相对较低,只要及时处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
遇到血管破裂出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紧紧压住出血点,同时将患肢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以减少出血。按压至少 10-15 分钟,不要频繁移开查看,以免中断凝血。止血后,要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从根本上避免再次出血。
预防血管破裂,关键是保护好曲张静脉部位的皮肤:穿柔软宽松的衣物,避免摩擦;不要用手抓挠患处;日常活动时注意避免碰撞。同时,积极治疗静脉曲张,降低静脉内压力,才能从源头减少出血风险。
五、老烂腿:
从溃疡到难愈,静脉曲张的 “终末伤害”

“老烂腿” 是老百姓对下肢慢性溃疡的俗称,也是静脉曲张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当静脉压力长期居高不下,皮肤营养严重缺乏,再加上轻微的外伤(比如碰破、蚊虫叮咬),就可能出现皮肤破溃,而且一旦破溃就很难愈合。
这种溃疡多发生在脚踝内侧,初期可能只是一个小伤口,但会逐渐扩大、加深,流出渗液,甚至散发异味。患者往往疼得难以走路,而且溃疡反复不愈,可能持续数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预防 “老烂腿”,关键在早期干预静脉曲张。一旦出现皮肤破溃,要立即就医,通过清创、换药、压力治疗等促进愈合,同时必须解决静脉回流问题。拖延时间越长,治疗难度越大。
这些下肢静脉曲张的并发症,本质上都是 “血液淤积” 引发的连锁反应。从轻微的色素沉着到严重的老烂腿,再到突发的血管破裂出血,病情的进展往往悄无声息,但危害却逐渐升级。
因此,发现腿上有 “青筋” 凸起时,别再觉得 “不碍事”,尽早到血管外科检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弹力袜辅助或微创治疗,就能有效阻止并发症的发生,让双腿远离这些难缠的麻烦。
初审:马树纤
复审:刘文玉